组织群众 激发活力 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已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也进入最后阶段。不断巩固防控“战果”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打赢这两场“硬战”,应发扬中国共产党善于组织群众、调动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光荣传统,激活群众内生活力为战胜疫情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服务。
抗击疫情的经验表明,人民是战胜疫病的决定力量。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埋头苦干能够汇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在全民抗疫的总体战中,群众被有效地组织动员起来,民族精神被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群防群控:白衣天使“星夜逆行”、呵护生命;人民军队闻令而动、勇挑重担;科技人员昼夜不息、战斗攻关;稚嫩青年火线入党、快速成长……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群众不约而同加入“最美逆行者”行列,全社会构成了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坚固的人民防线是与病毒抗争的“铜墙铁壁”,是彻底战胜疫情的法宝。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表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要依靠人民。这一点已被中国扶贫历史生动证明。从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到小岗村的“大包干”;从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到精准脱贫的新时代号召,没有哪项成就和进步是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群众、将人民有效地组织起来融入到革命和建设中去,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政治目标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没有人民积极主动的参与,就不会有一系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如此,脱贫攻坚战也是如此。
组织群众,关键在于将人民群众“捧在手心”。组织群众并不是将“一袋土豆”打包提起来那么简单,它需要组织动员的艺术和情感认同的基础。“注意工作方法、关心群众生活”“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掷地有声的宣言直击人民的心灵,起到了很好的共鸣效果。以前,党的政治动员依靠严格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在战争中凝结起来的鱼水深情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有效动员群众、获得人民信任的根本途径则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做到以“百姓心为心”。组织群众落实到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中,就是要慎终如始,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要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巩固联防联控成果,以抓实抓细的实际行动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要发挥民生兜底保障作用,解决人民在脱贫攻坚中的实际困难和现实需求;要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达到“忧民之所忧、民亦忧其忧”的境界。由此,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便在“两场硬战”的实践中实现完美统一并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
动员群众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庄子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从包干到户的改革,到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从解决温饱、为农减负的最初愿望,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大梦想,正是昔日的艰难努力换来了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越在胜利面前,我们的头脑越要清醒,越要注意工作方法。“行百里者半九十”“慎终如始”就是夺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最后胜利的方法论。我们不但要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困难和挑战,看到差距、找到难啃的“硬骨头”,更要搞清楚当前人民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只有党员干部心甘情愿地做到“廉不言贫、勤不道苦”,并解决了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民生之忧和切身利益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的感恩,收到“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的感人回报。民生兜底、尊重群众、深入基层、脚踏实地就是能引起群众共鸣的重要方法。因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严明干部作风,改善工作方法,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避免“一根针毁乱千条线”的执行失范,对获得人民认同、激发人民热情具有重要意义。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疫情和贫穷在英勇的中国人民面前,只能是扑朔迷离的浮云,即便迷雾层层,也终归挡不住东升的太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夺取抗击疫情最后胜利的紧要关头,只要我们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人民的内生动力,坚持抓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都要硬”,就会在党和人民中间架起信任的桥梁,将群众有效组织起来,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